编者按:跨越山海,逐梦而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们在中国开启梦想、坚定初心,他们用所见所闻感受中国的模样。大连理工大学特别推出“万里赴神州,执笔话中国”留学生系列故事专题报道,邀请留学生讲述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感受,分享自己与中国的交集与感触,畅谈美好回忆与动人瞬间。通过留学生的所见所闻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伊可:中国是个激发灵感的国度】
1 逐梦中国,踏上人生发现之旅
“艺术、文化、技术和建筑,都有驱使我去旅行并获得灵感的能力,但如果说有一个国家拥有这一切的话,它就是中国,一个超越传统界限的开放式博物馆。”谈到中国,来自也门的伊可这样说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五洲四海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想要读懂中国,就要近距离感受中国之美。事实上,选择暂别家庭来到中国,这对伊可是个艰难的选择。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国家,对她来说或彷徨,或踌躇,或期待。最终,伊可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踏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途。“自从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就被中国的多样性、文化和技术深深吸引住了,中国文明与我家乡文明的差异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2 文明互鉴,重新认识不一样的中国
如今,在中国定居三年后,伊可对中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想说,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而丰富文明的伟大国家。我不能把中国限制在几行或几句话里,中国文化的精深广博不能只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描述出来,那些词无法将我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表现出来。”
长久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长期的友好交往使得中国与阿拉伯两大古老灿烂的文明交相辉映,而中阿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有着诸多共同点。说起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伊可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孔子提出尊重父母和多做善行的主张,这使人真诚和虔诚,这也是中国家庭和睦的最好证据和支撑,在这里美好思想的影响下,我一点点地适应中国。中国古老的习俗以及中国人对家庭氛围和家庭生活的期盼,给了我精神上的安慰。这里有善良美丽却又无比朴素的人民,对于那些远离祖国的人来说,中国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园。善待他人、尊重他人,不干涉他人的生活,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一个美妙特征。”
3 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校园里,每天吸收新知识的同时,伊可也无时不在用真挚的心灵感受中国、体验中国。她看到了中国政府保护公民的能力,国家对公民在健康方面日益提高的重视程度让她感到惊讶,“在这里,大家谈论的是人类。中国文化根植于人们对和平的热爱,对暴力倾向的反对,以及对万物和谐的不懈追求。”
对伊可来说,中国的悠久文明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多元化思考中接纳不同、兼容并蓄,伊可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虽然前路未知,但她希望自己会与中国文化一路同行。
【安瓦尔:舌尖上的中国美食】
1 缘起美食,初识中国传统文化
“食在中国”,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瑰丽多姿,以丰富的食物取材和多样的烹饪方法享誉世界。来到中国12年,来自巴基斯坦的安瓦尔自然知道,读懂中国,要从美食开始,如今安瓦尔已经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地“吃货”。
安瓦尔与中国美食的情缘要从2011年的春节说起,刚来中国不久正值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满大街飘着炸元宵和汤圆的香味儿。“汤圆有很多种馅,有花生馅、黑芝麻馅、什锦馅、五仁馅,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馅。”谈及汤圆,安瓦尔回忆起从“排斥”到“吸粉”的过程。“我刚开始还有点不太敢吃,在老师们的推荐下,我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小心翼翼地用勺子舀起汤圆,一边吹着热气儿,一边把汤圆送到嘴里。汤圆吃起来软软的、糯糯的、香甜可口,那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的感觉。我感觉到了满满的幸福感,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不再想家了。”
2 由“尝”到“品”,读懂中国美食文化
从那以后,他开始尝试更多的中国美食,在辽生活12年间,安瓦尔几乎吃遍了东北三省的特色美食,比如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锅包肉等,当然也不乏中国的传统节日美食,如粽子、月饼等。在安瓦尔看来,这些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故事。
回想起在校度过的每一个春节,安瓦尔都记忆犹新。“学校里老师们带着我们一起包饺子,和我们一起庆祝新年。我很喜欢吃中国的饺子,最喜欢吃的是韭菜虾仁饺子。有一次吃饺子时,突然有东西硌到了我的牙齿。取出来一看,原来是一枚硬币!老师笑着说:‘春节吃饺子吃到硬币寓意着幸运,你可真是一个幸运儿!接下来好运气会一直伴随着你的’。原来这是老师给我们的惊喜!”
中国美食不仅能带来美味的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透过美食,我看到了餐桌上食材搭配的巧妙和谐,也看到了餐桌后厨师们的匠心和灵巧。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已经迫不及待品尝下一个中国美食,感受美食背后的风土人情,因为那一定会开启另一个美妙的故事。”
3 公诸同好,向世界讲述在中国的美味人生
“就像老师说的,我认为我是一个幸运儿,有机会来中国留学,既能学习到先进的科学知识,更能品尝到丰富多样的中国美食。”现如今,美食依然是人类文明互鉴过程中的重要渠道,中外间的沟通交流在味觉交往中变的越来越紧密了。安瓦尔希望更多人能像自己一样幸运,了解中国的文化,品尝中国的美食。“我喜欢中华美食,我也会把更多与美食的美好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与他们分享我的幸运与幸福!”
【毕拉尔:我在这里找到了第二个家】
1 缘起儿时,大工求学实现了我的“中国梦”
“小的时候我就会经常看中国的电影,并且我的叔叔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常到中国出差,每次都会带回很多中国的特产,比如:毛笔、中药等。”这些经历都让毕拉尔对中国这个古老又神秘的东方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4年,他带着对中国的憧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踏进大工校园,也在这里度过了充实又美好的本科时光。回忆起那时在北方滨城大连和在大连理工大学读书的日子,毕拉尔仍印象深刻。“我常会来到黑石礁,坐在柔软的沙滩上,追着温暖的海风,远看壮观的星海湾大桥,享受惬意的下午。我还常常给我的爱人发在大连和大工的照片,讲述身边的故事,这些让她也对这个浪漫之都充满了向往,在大工本科毕业回国后,我和她都非常想再回到这里,于是她决定陪着我来大工继续读硕士。”
2 四海为家,同心守护另一个国度
2020年初疫情爆发,许多留学生选择了回国,但毕拉尔毅然选择留在中国,留在大连,他非常感激中国政府为了人民健康安全做出的防疫努力。谈到这段时期的经历,毕拉尔感到很幸福。“学校的老师们为了确保校内学生的安全,忙碌在前线,通过各种方式关心我们的健康,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所以,我不感到孤单,我选择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帮助其他的留学生理解并遵守中国的疫情防控规定”。
3 心有彼岸,我在这里找到了第二个家
2021年,毕拉尔的女儿在大连顺利出生。他直言:“大连就是我在中国的家。”他为女儿取名“DALIAN”,谈到原因,毕拉尔深情地讲述到:“我从18岁第一次来到大连,最美好的回忆都留在大连,最美好的青春也都是在大连,我一直不会忘记这个城市,女儿名字一直挂在我的嘴边,就像我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样,彼此不会分开。”
如今,毕拉尔已经在中国大连度过了8个春秋。当谈到他的第二故乡,时刻能感受到他对大连的热爱和骄傲之情。在这里,既能透过有轨电车的车窗,聆听市井深处的吆喝与高楼林立间的喧嚣;也能驶上依山傍海的滨海路,远眺城市向上的蓬勃之势。厚重的过往与精彩的当下汇聚在一起,必将孕育出更加璀璨的未来。
4 一带一路,架起美好的“中也情”
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国与也门的友好交往历来已久。而大连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是中也两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见证者。在毕拉尔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为家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未来中也两国围绕“一带一路”也有更大的合作潜力。他想扎根在大连,与这座城市共成长。“一带一路不仅是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文化教育思想的碰撞。我期待在中也两国能够有更多交流与互通,也希望用我的所学所识搭建中也两国文化交流桥梁。”
5 跨越时空,把最深沉的爱讲给世界听
已经研三的毕拉尔即将于明年毕业。作为一名也门籍“老大连”,他再次表达了对中国、对大连、对大工的感激之情。“爱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爱连结着人类命运,推动着共同发展。感谢中国政府和学校给我提供奖学金,让我来到中国,结识大连,圆梦大工。大工我爱你,DALIAN,我爱你,中国我爱你!”
【维琪:美丽中国照亮青春梦想】
1. 少年相遇,心安之处便是故乡
来自波兰的维琪与中国的缘分始于中学时代,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维琪随父亲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回想起这次经历,维琪仍然记得她对当时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虽然时间短暂,但那次经历在她心底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为维琪的留学之旅埋下了伏笔。
2020年高中毕业后,父母和维琪一起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来中国留学。初到中国,学校里波兰留学生很少,这让维琪感觉有些孤单,直到遇见旅行,让她中国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无数的快乐与感动。
2. 行走中国,华夏之美流连忘返
如今,小时候的愿望成为现实,这位欧洲姑娘已经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领略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悠久历史,并用相机记录每一处的壮美河山、风土人情。站在黄浦江边的国际化大都市,她被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震撼;走在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她被历代建筑的风韵吸引;坐在黄海之滨的沙滩,她无比享受沐浴阳光和海风的日子。中国的景色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每一段旅程都值得好好收藏。
2021年一家四口的长白山之行至今让维琪为之兴奋。“去往长白山的旅途中总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有田野、小河、山丘、树林,到达天池景区的时候是晴天,天池像镜子一样把周围的山峰和云朵映在安静的水面上,让人心旷神怡。只有真正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才能体会那里的独特,我还听说了关于那片山水的故事。对我这样一个外国人来说,和风景一样吸引人的,还有我们见到的当地人,他们有的穿着不同民族的服装,有的进行着不同的民族表演,相同的只有他们的纯真和快乐。”
3. 留学大工,时代之兴受益匪浅
当然,这只是维琪旅途见闻中的一个缩影。正如习近平主席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的回信中所提到的,“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够深入了解真实立体的中国,这也正是维琪选择来到中国的重要目标。
在维琪看来,来到中国留学是个很棒的选择,她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享受其中。在学校里,她有着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期待,并愿意为之努力、坚持。同时,她也想继续探寻更多未知的精彩,用双脚去丈量中国之美。她说,“在我的青春里,这里看得见的一幕幕似乎又拥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激发我的好奇,鼓励我的探索,启发我的思考,保持我的热爱。感谢中国带给我的一切。”
【洪善美:情定大唐】
1.用汉语打开通往古今的“门”
不管是否来到过中国,相信你一定听说过这里的历史璀璨千年;无论此时身处何地,关于中华大地的故事总会有吸引你的一篇。如今,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留学生洪善美为之痴迷。
“2014年,12岁的我第一次接触汉语。我被这门历史悠久的语言深深吸引,虽然起初汉字、声调有些难以理解,但在父母的支持和我的内心驱使下,我决心在学习汉语的道路上坚守目标,继续前进。”谈到最初学习汉语的经历,洪善美这样说到。2019年,洪善美正式开启了来到中国的留学历程。如愿进入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后,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她对汉字文化也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课堂上老师们的讲解丰富精彩让我逐渐意识到,原本在我脑海里散落的知识点,在系统学习中串联成了与文化相连的线索,映射出古往今来专属于中华文明的画面。那些曾经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启发了我对语言和文化更加全面的思考。”因为一门语言爱上一个国家和它的文化,在她看来,汉语的魅力蕴藏在五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中。
2.于传承中思考去未来的“路”
“虽然千百年前的景象已经不再能触摸得到,但为世人带来无尽想象的文化标签却从未退却。在听过学者描绘的过往,看过荧幕还原的场景之后,我脑海中最美的中国历史片段,依然非大唐莫属。”
洪善美已不记得自己从何时起对中国古代的大唐盛世如此着迷,但她始终觉得,相对于对大唐文明的挚爱,她的所知所学还远远不够。“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唐诗,经过学习发现,它们也是大唐繁荣盛世的独特一面。唐朝诗人杜甫就在诗《忆昔二首》中提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没能亲眼感受大唐的繁荣实属遗憾。”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来到中国短短三年,洪善美已完全被中华文化圈粉。她坦言,感谢汉语,让她走进中国文化;感谢中国文化,让她感觉生活充满惊喜。她也相信,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中,中国一定会变得越发开放和包容。